周五下午跑去巴士底的mk2电影院看期待了很久的北欧电影奥斯陆三部曲《Trilogie d‘oslo 之〈梦〉。
这是一部全片男性只是零散配角的关于女性自我发现、性觉醒的电影,
在没有升学和经济压力的北欧世界,女性对自我意识的探索已到了next level,这大概是一个中国人难以想象的乌托邦:17岁青少年会撰写95页的文学记述自己的first crush、first sex,而在遇到堵塞淤结之处是会去寻求女性长辈(母亲、祖母)的帮助,后者除了流露出担忧外,甚至决心帮女孩出版这本文采斐然的处女作,去与作品中的另一方对峙。
从女孩诗意的云雨之梦开始,到老去的祖母做梦排着长队在万千(自己已经无法享用的)身体中簇拥着走上永乐大路的天梯。 绵密细腻的少女轻盈做了一场亲密又诗意的梦,却被对方冷漠地一句“我对她不感兴趣”和下意识开脱,泠冽的现实却也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生一课 —— 爱慕对象只在爱慕者的眼中存在。兵荒马乱的单恋是否也像是一本虚构写作?文学是“巧言令色”地对现实的美化吗?
另一个角度是三代人的女性主义历程,从“通过抗争将女性从男性主导中解放出来的”所谓“激进原教旨”女权,到与母亲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商业精英(永远在听播客质疑与堤防一切的职场女性),把宣布queer身份开诚布公地看作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标签,再到gen z探索流动的身份,拥抱情愫。知识分子家庭所提供的巨大的支撑力也再一次解释了女孩从一开始就conscious的“privilege”。
女性主义的发展本就要克服种种困难:
我的前辈争取了经济独立上桌吃饭的权利
我要争取的是去书写、去记录、去赞颂,去展现哪怕是脆弱的不完美的女性(包括自己在内的)个体/群体的故事。
去交谈、去言说、去辩论、去把难以启齿的问题摊开来说,去以不同版本的现实碰撞,接受文学的带有灰度和暧昧的婉转,也去打破神秘与禁忌,创作一个尽情言说的世界。而人的身体与脑力,也大抵是两个互相连通但不完全interpret 对方两种表达,corps et ames,其间的传感机制到底是怎样呢?
从我自己来说,好久没有自己一个人看一部如此需要沉思和久久回味的电影。以至于久违这个单纯的文学性世界,细腻又柔软,通透又绵密。与影像结合,带我进入一个我离开了一阵子的舒适圈。 这种感觉,是我一个人听歌、一个人旅行的那种开放与好奇,却又多了很多想要提笔书写和脑子里不断蹦出观点的兴奋。这样的moment提醒我活着、用心活着、充满感受的活着是一件多么愉快,几乎带来生理性高潮迭起的事。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出现了很多很多个闪回,当女主走在老师家date的路上穿过霓虹灯通明的街道和那些在学校的片段,我突然想起来第一次和“西方文化”亲密接触的美国暑校、第一次去资料馆看艺术电影、第一次遇到强烈的怦然心动的6年恋爱,产生情感和智识双重链接哪怕痛哭流涕无疾而终却依然和对方一起感受过无数好的时刻;一步步更靠近开放包容艺术自由的世界的这些年,围着绿色围巾回家的夜晚,磕磕盼盼的法语表达,在巴黎求学流连于各个图书馆的一天又一天,都很像joanna所经历的这些启蒙,势必有令人心碎的时刻,但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浓郁情感,超高绝对值的爱与痛,逐渐带我拨开这个模糊的情感世界的迷雾。在此间遇到了很多善意,不同流派不同主义不同看世界的镜子——就像女主的妈妈和祖母一样—— 始终包容地承载着我这一叶小舟。
我希望也和女主一样,一只有书写、叙述、表达的力量,创作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也时刻记住,当我创造力旺盛的时候,才说明我过得不错。
感谢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