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出预想的好看!而且后劲很足。
从一个17岁女孩子的角度,讲述的不仅仅是“成长的烦恼”,还有更多的是让你可以反复思索的那些人生小火花。
什么是家庭,到底是拖累你的负担,还是支持你前行的力量;
究竟谁是弱势?身有残疾的听障家庭的3口人,还是活在3+1的唯一一个健全人?
面对人生的磨难我们真的就必须被动地挨下去算了?还是我们有真的拥有更多的选择权,最后在经历了一切后再回归原点?
幸福与不幸应该如何定义?
其实我真的思绪万千,想了好多,我试试看,能不能先整理出一点点完整的想法哈!写到哪里就算哪里吧。
1“幸福与不幸”
国内最近几年有很多以听障人士生活为题材的电影,进电影院前,我本来觉得这个题材应该多少有点“重”而且比较“苦情”。但电影整体感觉即温暖又美好,而且我最后还被温暖哭了!哎,眼浅。
原本听障是生理缺陷,按照常理,应该是不幸的,但一场电影看下来,我还挺喜欢这一家人的,而且在我的内心标准中,这是绝对幸福的一家!
首先老爸老妈恩爱,并不是传统的正襟危坐的那种父母,父母关系好是全家幸福的基石!
内敛而腼腆的哥哥,属于闷骚型“安静的美男子”,
还有充满活力的妹妹——女主喻延,她是他们全家的耳朵和唇舌,解决全家对外沟通的所有问题,独一无二也必不可少!
而且他们家还有一只狗!虽然狗子话不多,但有狗成员的家庭绝对是幸福+1的!
当然,关于电影里“家庭幸福”感,我觉得不光是来源于4个演员和一只狗的表演,电影在其他地方也暗暗地下了不少功夫。
我自己是个画画的,所以我对色彩光影比较敏感,仔细留意下,大多数和“家”有关的戏,色彩都特别温馨美好。
(又或者因为题材本身是聋人的无声世界,所以某个程度上来说,所以电影里运用了更丰富的色彩和氛围光影,让我能感受到了不同层次的细腻感情也说不定哈。)
比如喻延在房间里和同学练习发声的那一段,当火车经过时,(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其实住在靠近火车的地方,大概房子会经常挺吵的吧?)突然房间里出现了美好而温暖的光线,婆娑而缓慢流动的色彩和光影下,一对少男少女被笼罩在浪漫而安静的小屋中。

又比如:不光是妹妹喻延的房间,他哥哥的房间从荧幕中轻轻划过,都有一种温暖而内心安宁氛围。

而这种美好的光影也存在于她的小家的各个角落,映照着家里每一个人。

温暖的颜色乎就代表着这个小家庭的整体情绪:温暖、安静、让人觉得有着某种浪漫的美感。
所以电影从头到尾,虽然充满了少女的烦恼,却也渗透着整个家庭幸福的温馨与美好!
2、如何定义“弱势”
我看过不少以听障人士为题材(应该说是为主角)的影片,但以听障人士的家人为第一视角的电影,国内啊,真的是很少。
在普遍的社会价值里,我们都认为:“身有残疾的人,身残志不残,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这句话听着像一个口号一样,对吗?
我们大多数人都幸运的自己不残疾,而且幸运的身边没有听障家人。所以我们的口号空洞而说的舒舒服服,轻轻松松。
而真正拥有听障人家庭的“家属”这一身份,并*不*好*当!
电影里一开始就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他们一家三口是“聋人”(而不是聋哑人,他们并不哑!)相对他们而言,我们所谓的不聋的人,是“听人”。对于听人的我们来说,我们只知道他们弱势,他们用手语比比画画沟通。但这些“聋人”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和家人才知道。
作为家属,这种艰辛中,有时候受得“夹板气负能量”甚至更多。

算错钱段就特别明显:
其实真正算错钱是老妈,她能感受到的客人的怒气,来自于客人不开心的表情,快速的嘴唇动作,以及并非手语的挥动的双臂,她能感觉到“出事了”却无法判断清晰是什么事,如何解决,这个使她焦急。
和妈妈比起来,身为听力健全的女儿,积极的处理问题,给客人打折,解决纷争,并劝老妈别生气的同时,她直接面对客人的气势汹汹的语言攻击,特别是当客人在恶言恶语中加入对“聋人”这一身体缺陷的攻击。
身为一家人,你会听在耳里,气在心里,因为普通人无法理解“聋人”的痛苦,可以言语攻击,但聋人自己也听不见,所以身为家人,“帮助残疾人“这句口号中的实际功能,更多了一层是“夹板气的中间那层吸收负能量的海绵”。
又比如:老爸开车听不到喇叭会被人开着车窗骂,作为爸爸就只能莫名其妙并不予理会,而具体听到对方骂人具体内容的却是听人的女儿。
再比如:回忆的隧道中,因为哥哥的听障而兄妹俩被同龄人欺侮,在那段阴暗潮湿的隧道中,哥哥的记忆中伴随着身体上被拳打脚踢的痛苦,而“听人”妹妹的记忆中同时伴随着“小聋包”“小哑巴”等侮辱性词汇以及惊吓与迷失不知所措的情绪。
诸如此类,其实女主喻延作为残疾人的家属,她所承担的桥梁任务并不轻松,在健全人的社会体系中,残疾人是“弱势”群体,而喻延在三比一的聋人家庭中,健全人的她却也是“弱势”!她的家人既不能理解音乐带个她的快乐,也不能理解“排练”是什么,更不能体会到在“聋人”与“听人”的沟通纷争中,喻延默默接下的有声的语言带来的负能量。
而且这种“弱势”是夹在两个群体中的,反被两边都忽视的“弱势”。因为所有人(健全人)都认为“帮助残疾人”是她与生俱来的责任!而她的家人也觉得她是这个家庭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窗口。

反过来,夹在中间,她才是个人感受最感到被忽视的人,因为她只有责任和义务,却少了选择自己梦想飞到远方的自由……
所以作为唯一的健全人,她就必须要“懂事儿”,“顾家”,甚至放弃做自己……
我想所有人都有过青春的叛逆,觉得家里的父母无法理解自己,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感到无法沟通,恨不得马上飞向远方,但喻延对音乐的追求却更加困难,音乐带给人的快乐要怎样和聋人的父母解释呢?为了他们世界里完全不存在的东西而让他们来支持自己,这个问题比不同人和父母的代沟更加难解。
同时这种自我的追求,还需要带着放弃照顾家人的责任的内疚感,这个和传统意义的“懂事”“顾家”是唱反调的。
说到唱反调,突然想起电影里另外一个角色:叔叔

叔叔在整个故事里看似最“反面”的人了。
叔叔也是从小在父亲以及哥哥都是聋人的环境里长大的。他和喻延是同病相怜的“弱势”。只是叔叔主动做了反向的选择。他选择放弃。
叔叔出现的第一场和哥哥对话的戏,就是“手语我忘了”,(真的忘了么?后面看到父亲视频那段,明显叔叔脸上的眼泪绝对表示着手语的每个字他都没忘。)叔叔的表现,代表着他主动放弃了这个“家属”的身份和责任。
叔叔说:“我离开了,这有错吗?”人生本来也不是判断题而是选择题,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这份重任本来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扛得起的。


喻延和父母“吵架”这段,明显宣泄的真实的感情,其实和他叔叔根本就是如出一辙,在一个三比一的家庭里,“听人”的她才是弱势。
在外你需要维护他们,保护他们、帮他们沟通,在内需要放弃自己而成全他们,同时他们并不完全理解和知道你为他们都承担了些什么!不是他们要求你这样的,也许只是习惯了这样……大家都习惯了你的存在和付出,所以才更觉得自己被忽视。

我特别喜欢喻延骑自行车那一段。那一瞬间她“放手”任由自行车慢慢前行,看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和快乐。这个是她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做到的,在她的特殊家庭里,她不敢放手,也无法放手,反而当她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写歌、弹琴、排练和有共同爱好的男孩子一起跳跃、摆脱地球引力几秒钟……她看起来更像个17岁女孩该有的样子。
这个矛盾重重的女孩让你觉得她更可爱,也更真实。
3、面对人生的矛盾与磨难我们真的就必须被动地挨下去算了?
片头一开始,伴随着红头发的喻延的登场,对白中传来喻延对于两个自我的矛盾,以及对于人生成长中的矛盾与磨难应该如何应付的理解,,我很惊讶的发现,她的哲学居然是:挨过了这个,熬出头,还会有下一个!
我当时就想:妈呀,这姑娘也太……负面了吧?
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我开始理解她的困境和作为17岁拥有梦想的女孩的那种矛盾,一直到她再次走进记忆的隧道,带着儿时的自己,大步迈出走过那段痛苦而悠长阴暗的记忆,耳边传来她的自言自语:我们总要尝试着为自己的梦想努力一次,哪怕也许最后我们还会回来。
人生有些东西我们无法选择:
比如你的父母,你的名字,不管你喜不喜欢,想不想要,都由不得你,
但是……
你想过怎样的人生,却是可以选择的!
当喻延带着那带黄橘子,以及一家人的祝福奔向远方参加音乐考试,我就在暗暗的想:“小姑娘,好好去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等你经历了风雨,也许有一天你会选择再回来的。那个时候人生的选择就在你手里,那个时候你就会知道:人生路从来不是直线,而是螺旋上升的曲线,就算你再回来也不是原点而是另外一个高度的这里。我会像你的家人一样祝福你、支持你的。”
最后,我觉得这个影片里的两首歌特别好听,一个是女主喻延写的那首,电影里反复出现了跟多次,另一首就出现了一次,是她的男同学坐在音乐教室的钢琴前独自弹奏的那首。我虽然早就过了17岁这个年龄了,但那种青春年华里历经风雨等待彩虹的心境,我想人不管多大都是共通的吧?过两天打算好好找找这两首歌,歌词再重新认真读读。人啊,有时候需要给自己主动灌点正能量,才能继续前行,真的